中琪凯盛 | 芒种至 盛夏始
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 6 月 5 - 7 日交节,2025 年的芒种是 6 月 5 日 。此时太阳达到黄经 75°。以下是关于芒种的详细介绍:
名称由来
“芒种” 含义是 “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,过此即失效”。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中记载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嫁种矣”。意思是大麦、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,需赶紧抢收,同时,晚稻等有芒的谷类作物也到了播种的时候。
气候特点
气温升高:芒种时节,气温显著升高,高温天气经常发生,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,都可能出现炎热的天气。
降雨充沛:此节气雨量充沛,空气湿度大。通常在芒种节气开始之前,湖南、江西中部和浙江南部地区会先进入梅雨季节,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,西南地区从 6 月份开始进入多雨季节,而高原地区的冰雹天气开始加剧。
物候现象
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:一候螳螂生,二候鵙始鸣,三候反舌无声。意思是螳螂去年深秋产的卵,因感受到阴气初现而破壳生出小螳螂;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感阴而鸣;能够模仿其他鸟鸣叫的反舌鸟,因感应到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。
农事活动
芒种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 “夏收、夏种、夏管” 的繁忙季节。北方地区的冬小麦陆续成熟,进入收获高峰,小麦收获后要赶紧种植夏玉米。南方地区,除了争取抢插水稻外,还需抓紧种植豆类、花生、红薯等农作物。华南两广的早稻开始灌浆成熟,需注意追肥,中稻则需要耘田追肥。同时,露地种植的蔬菜处于采收和生长高峰期,需要精细培育和管理。
民间习俗
安苗:流行于安徽绩溪一带。当地农民在芒种节气插栽完水稻后,择辰日奉请先祖汪华公神像田间巡游,名曰 “汪公看稻”。谷稻播种完毕,人们会制作包粿,并将其供奉在田畈地头,祈五谷丰登、村寨平安,再与亲友分食。
送花神:古时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,为花神饯行,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,盼望来年再次相会。
打泥巴仗: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,侗乡人在稼种之余有 “打泥巴仗” 的传统习俗。在抛掷秧苗、插种秧苗的集体劳作中,人们用甩泥巴、泼水等方式,为繁忙的耕种增添轻松欢快的氛围,也为男女青年提供了公开交往的机会。
煮梅:芒种正是梅子成熟的时候,我国南方地区有芒种煮青梅的习俗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,具有净血、整肠、降血脂、消除疲劳等功效。煮好的青梅可以制成酸梅汤、梅子酒等,是消夏佳品。
饮食养生
芒种时节,气候湿热,人们容易身乏心烦。此时饮食宜清淡,可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绿豆、冬瓜、黄瓜等。此外,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祛湿,可适当多吃,如乌梅、山楂、柠檬等。